如果通脹錯誤,美聯儲將把經濟推向深淵

通貨膨脹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例如,CPI 處於 1982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但驅動它的原因是什麼? 有些人指責系統中的錢太多。 其他人說這是消費者的需求。 還有一些人說,商品和勞動力的稀缺正在推高一切的成本。 或全部三個。

找出價格上漲背後的原因對於製定適當的應對措施非常重要。 如果貨幣供應是問題,那麼美聯儲必須從系統中取出流動性並提高利率。 過熱的需求要求消費者減少支出。 坦率地說,結束供應緊縮將取決於運氣。

流動性論點可能被誇大了

美聯儲確實注入了大量資金,但其中大部分以超額銀行準備金的形式回到美聯儲。 更重要的是,貨幣流通速度(衡量貨幣在經濟中流通的速度)現在處於歷史最低點——也就是說,貨幣並沒有進入經濟那麼遠。

如果它無處可去,美聯儲注入多少資金並不重要。 例如,過去 12 年私人國內投資佔 GDP 的比例遠低於前 12 年,無論自 2009 年以來向經濟中傾銷多少資金。包括我們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大部分多餘的資金被發現它進入金融資產,對股市的牛市做出了貢獻,但僅此而已。

需求強度主要是消費者追趕

乍一看,消費者的需求似乎非常強勁。 個人消費以美元計算和占 GDP 的百分比均處於峰值。

另一方面,其 7 季度年化增長率(自大流行前水平以來)僅為 2%,以歷史標準衡量並不顯著,低於 2011-2019 年的平均水平,遠低於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 年 2.3 月零售額收縮了 XNUMX%。

真正的問題是供應鏈

即使假設流動性過剩和消費者行為可能是影響通脹的因素,很明顯,由於生產、供應渠道和勞動力模式的嚴重中斷,價格正在攀升。 例如,集裝箱費上漲十倍或化肥價格上漲五倍,不能歸因於太多錢或過度購物。

頑固的運輸瓶頸是眾所周知的,例如在世界各地主要港口停泊的船舶的創紀錄時間。 在汽車經銷商處看到空地已經司空見慣; 與此同時,經銷商正在以天文數字的利潤來彌補銷量的下降,從而將稀缺性的負擔轉移到購車者身上。 美國汽車庫存的最後一次統計僅為 40,000 輛,創歷史新低,僅是大流行前 560,000 輛的一小部分。

美聯儲做出回應,但也許不應該

美聯儲主席傑伊鮑威爾宣布,由於通脹不再被認為是“暫時的”,美聯儲長期的寬鬆政策將結束。 但這只能解決流動性和消費者需求的問題。 撤回流動性或提高利率對防止 Covid-19 疫情導致中國主要港口關閉沒有影響,也無法扭轉中國對合成營養素出口的禁令,這也是化肥價格如此高的部分原因,也無法吸引人們回來填補自 2.6 年 2020 月以來空缺的 XNUMX 萬個私人工作崗位,這讓雇主爭先恐後地招聘工人。

因此,如果供應緊縮沒有緩解,幾次加息或讓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債券從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中滾出對通脹沒有影響。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通脹就會下降; 如果沒有,它不會。

如果確實如此,那麼美聯儲可能不會做太多事情。 至少鮑威爾主席和其他美聯儲官員一直這麼說——他們的政策將是“靈活的”。

如果沒有——專家們的共識是供應問題將持續到 2023 年——那麼美聯儲要么不會做出回應,如果它認為他們的政策對解決供應驅動的通脹幾乎無用,要么加倍努力使它下來。

如果通脹持續下去,美聯儲不太可能保持沉默。 不作為會引起不信任美聯儲獨立性並喜歡將任何事情歸咎於美聯儲的政客的騷動。 但在沒有更好的供應條件的情況下,強有力的反應可能會過度抑制需求。 反常地,這可能會降低通貨膨脹,但前提是消費大幅下降,短缺將不再重要。

因此,美聯儲面臨著一項令人羨慕的任務。 它盡可能長時間地等待供應狀況改善,但這需要的時間太長,以至於它再也無法承受無所作為的光景。 它需要很多技巧才能做到足夠 保持公眾的信心。 因此,經濟過度放緩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 這不是美聯儲第一次超調。

另一方面,美聯儲可能確實認為需求過多是通脹的主要原因。 如果是這樣,唯一能讓它降溫的方法就是讓人們少花錢。 如果他們因為儲蓄價值下降或收入下降而感到不那麼富有,他們會這樣做。 這意味著房地產和股票價格必須下跌,或者就業機會減少或實際工資下降。

因此,除非供應很快開放,否則庫存前景黯淡。 這意味著希望 Covid-19 不會變異成危險的變種,並在未來幾個月內消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將緩解,物流渠道將暢通。

這確實是當時明顯的共識。 Omicron 的傳播被認為是“溫和的”,可能是病毒的最後一口氣。 很少有人討論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恐嚇行動,更不用說入侵,會如何影響石油和天然氣價格。 市場正在擺脫等待停靠洛杉磯港的船舶數量居高不下或上海(世界最大港口)因寧波(世界第三大港口)的封鎖而造成的船舶擁堵。

因此,導致股市下跌的所有因素都已經存在,包括市場參與者似乎自滿的事實,這種情況可能會迅速改變。 如果他們是對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會很幸運。 否則,漫長的牛市終將死在美聯儲手中。

資料來源:https://www.forbes.com/sites/raulelizalde/2022/01/14/if-the-fed-is-wrong-on-inflation-it-will-drive-the-economy-into-a-溝/